fbpx
社交恐懼症2020-03-28T23:01:46+00:00

社交恐懼症 / 社交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有美國研究指出,約一成人口會在一生中經歷社交焦慮症(簡稱SAD)又稱為社交恐懼症。常人被注視時感焦慮乃正常反應,若反應超乎常態,從而影響日常生活,而有關徵狀已超過六個月,便可能是患上社交焦慮症。舉例來說,一般人可以獨自在餐廳用膳,但患者感覺旁人以異樣目光看他/她,於是面紅、手震甚至心跳,未吃完就急趕回家了。

社交焦慮症的成因,主要是遺傳、外在及生理因素。若父母患有此症,子女患病機會將較常人高數倍。此外,在成長階段經歷創傷,如經常遭無理責罵等,可能形成畏縮人格,長大後較易因壓力而患病。亦有科學研究指,患者大腦會產生變化,導致調節焦慮等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失調,連結到痛覺反應的腦區因而特別敏感,容易出現社交疼痛(Social Pain)。患者一般都有逃避心態,例如有病人因怕在公司做簡報而拖延工作,甚至不願出門見工等。

心理治療方面,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病者有系統地減低對社交場合的恐懼。病人也可以學習社交技巧,掌握與別人溝通上的原則及方法,就不用那麼害羞了。以上的治療,也可以用小組形式進行,有幾個社福機構都有這類服務,例如基督教女青年會、港大社工系等。在同組病人及治療師的扶持下,可逐步走出社交恐懼症陰霾。

醫生也可處方針對前額葉的藥物如血清素,或提供穿顱磁刺激 (rTMS) 療程。rTMS治療過程並無痛楚,療效迅速,若情況嚴重或急於治療時,也不失為合適選擇。治療每次約三十至四十分鐘,一般來說,做十二次就完成一個療程。

歡迎你聯絡焦慮症專家醫生: 蕭宏展醫生 談談 (診所電話:   2332 0208)。

蕭宏展醫生是 <<心靈診所 1 抑鬱症 >>及多本精神科書籍的作者,也是資深的精神科醫生,曾任公立醫院精神科主管。

詳細了解更多關於蕭醫生的資料,請按下面的三個圖示,或按本頁最頂右上方的三劃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