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背景:
精神分裂症(英語: Schizophrenia),又名「思覺失調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醫學界以往皆稱這病為精神分裂症,乃其拉丁文名稱「Schizophrenia」的直譯。及後它被正名為「思覺失調症」。此病的患者佔總人口約百分之一,多數病發於二十至三十歲。
徵狀
常見的徵狀包括妄想、出現幻覺(看到、聽到或聞到一些不存在的東西)、言行錯亂等。此外,患者亦可能缺乏動力、情感變得遲鈍和思想異常貧乏。這些徵狀往往成為患者融入社會的障礙。
病因
精神分裂症的成因複雜,主要是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促成。
醫學界研究發現,基因完全吻合的同卵雙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患病,另一人同樣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風險為百分之四十以上。若雙親都患病,子女患病的風險為百分之三十。這數字遠高於正常父母的子女百分之一的發病機率,證明遺傳因素對此病的影響。醫學界相信精神分裂症的遺傳關乎眾多發病基因,目前正積極了解基因之間的傳遞和相互作用。
不過,精神分裂症並不完全取決於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可以促成病發。環境因素主要指外在環境的壓力,可理解為生活中足以對患者構成一定程度的「精神壓力」的經歷。例如童年時受到虐待,後天面對學業、工作或家庭的負擔等。其他環境因素包括胎兒產前在母體內受病毒感染、分娩過程中胎兒缺氧、後天濫用藥物(如吸食大麻)等。
現在醫學界相信遺傳基因及產前因素令患者有腦部先天的脆弱性。若加上後天環境因素,就更大機會誘發病徵。
至於化学病理,最新研究相信患者腦內的一些神經傳遞化學物質異常,導致神經功能失調是造成各種精神分裂症狀的原因。
遺傳 | 環境 |
---|---|
|
濫用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