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焦慮症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

2023-03-21T22:50:38+00:00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 (健康動力網 專題報導 2012年03月號 撰文: 羅漪雯 醫生: 蕭宏展醫生 精神科專科) 現代人著重「計劃未來」,為將來多思想、作準備。未雨綢繆固然是好,但過度思考卻會使人憂心忡忡,嚴重者更可能因此患上經常焦慮症。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指出,經常焦慮症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可在情緒、精神、生理上影響患者。「經常焦慮症是一個情緒病,患者會出現緊張、擔心、害怕等情況。不過,病症除了損壞大腦管理情緒的中央部分外,也可能向外、向內擴展影響腦部其他區域,令思想、身體機能等運作受到擾亂。」 - 在情緒上,患者因為緊張和恐懼,特別是對未知的事情過分擔心,導致坐立不安、脾氣暴躁。此外,經常焦慮症也會減低患者的集中力和記憶力,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 - 在生理方面,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胸口悶痛、手震、流汗、頭昏眼花、嘔心、失眠等情況,部分患者甚至因心跳過快過重,誤以為自己患有心臟病。 全文請參閱: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515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2023-03-21T22:50:38+00:00

長期抗疫衍生焦慮情緒

2020-09-09T16:22:38+00:00

長期抗疫 衍生焦慮情緒 積極應對 跨越世紀疫情 (頭條日報 2020年9月11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半年,香港人早已出現抗疫疲勞,甚至飽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對自身及防疫均帶來負面影響。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近半年因應疫情而求助的個案有所增加,主要與持續出現焦慮與抑鬱徵狀有關,若然沒有適當治療,恐會演變成焦慮症或創傷後遺症等情緒疾病,呼籲患者盡早求醫,避免病情惡化。 雖然近日疫情稍有緩和跡象,但是長期抗疫早已令不少香港人身心俱疲,在家工作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更是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指出,人需要正常的社交生活,透過人與人接觸調整心情及排解壓力,無奈近月因疫情關係而需要減少外出,難免對情緒有所影響。 在家抗疫 孤單情緒浮現 蕭醫生引述美國的研究指出,當人長期處於孤單或被孤立的狀態,容易衍生負面情緒,並會造成吸煙及酗酒等不良習慣,英年早逝的比率亦會較高。他說︰「當人被寂寞困擾,會誘發失眠及集中力下降等病徵,長遠甚至會併發焦慮及抑鬱症狀,影響內分泌及心肺功能。」 另一個在疫情期間困擾香港人的,就是源源不絕的抗疫資訊,孰真孰假,難以辨證。蕭醫生認為,面對大量轉發新聞,必須加以查證,盡量遠離非官方或非正式的新聞渠道,一旦誤信虛假資訊,只會加重心理負擔及負面情緒,甚至會產生類似創傷後遺症的焦慮徵狀,腦海中不停浮現疫情的畫面,令人對疫情產生更大恐懼。 抗疫疲勞 身心情緒受創 事實上,有外國研究就引證,疫情令人產生無法抵禦的焦慮感,深深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蕭醫生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爆發,意大利約有3成人在過去半年出現焦慮、睡眠不足、怠倦及體重下降等徵狀,並持續2星期以上,當中甚至有3%人會惡化成創傷後遺症,對疫情抱有過度驚恐及逃避的心態,故此患者應在病情未惡化前盡早求診。 根據過去半年臨床經驗,蕭醫生表示,與疫情有關的情緒困擾個案確實有所增加︰「他們未必是百分百符合焦慮症或創傷後遺症的診斷標準,但至少會有2至3個相關病徵,生活受到若干程度困擾,如果不及早介入,就會演變成情緒病,治療就更見困難。」 藥物治療 調節腦內分泌 針對這些求助個案,醫生會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緩解患者的焦慮及抑鬱症狀。蕭醫生說,血清素調節劑有助改善情緒系統,使腦細胞恢復化學平衡,令情緒回復正常。心理治療則能解開患者的心結,讓患者正視及面對焦慮背後的原因,從而減低心理負擔。 除了傳統的藥物與心理治療組合,蕭醫生指情緒病患者亦可接受「穿顱滋刺激法」(rTMS)改善病情。他介紹說,透過儀器發出磁力刺激腦中特定的小區域,磁場可以透過頭骨,在腦前額引發小量電流,刺激區域內的腦細胞,從而調節腦內神經物質的活動,令病人情緒回復正常。他補充,這種療法經證實有效治療抑鬱症及焦慮症,副作用較少,屬於相對安全的無創治療。 適量運動

長期抗疫衍生焦慮情緒2020-09-09T16:22:38+00:00

焦慮症心理治療的鬆弛法

2018-06-16T15:45:32+00:00

焦慮症心理治療的呼吸肌肉鬆弛法 呼吸肌肉鬆弛法 這套方法是藉著有系統的深呼吸,加上逐步放鬆身體的肌肉,令身心進入鬆弛休息的狀態。此方法本來是給焦慮過多的人士作減壓之用,但因為百分之九十八的抑鬱症患者都同時被焦慮所困擾,所以這套鬆弛法透過減少焦慮和壓力,對抑鬱症的治療同樣有效。 在一個抑鬱症治療的研究中,有一百五十四位因患乳癌而抑鬱的婦女參與。她們被劃分為三組:第一組學習意象鬆弛法(透過想像自己在一個舒適寧謐環境中的鬆弛法);第二組學習肌肉鬆弛法,第三組則沒有學習。三組經過心理測試後,研究人員發現第三組仍然抑鬱,而學習了鬆弛法的兩組情緒都有改善。 如何學習鬆弛法 大部分能成功掌握這個方法的人士,都是透過輔導員或心理專家所引導,或者自己跟著一些錄音碟逐步練習。有一套名為《身心鬆弛練習》的錄音碟加小冊子,值得向讀者推薦。它是由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製作,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出版,製作和錄音水準頗高。治療師透過錄音,逐步教聽者怎樣深呼吸,然後有系統地逐步鬆弛身體的肌肉。經過有恆的練習(例如每天兩次,每次二十分鐘),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放下煩憂,享受身心鬆弛舒暢之樂。美中不足的是,該套錄音碟的發行量相當有限,在很多大書局都買不到。如果你遍尋不獲,又實在很想買這盒錄音碟,可以直接向基督教服務處總部(九龍尖沙咀加連威老道 33 號)購買。 歡迎你聯絡抑鬱症專家醫生: 蕭宏展醫生 談談 (診所電話:   2332 0208)。 蕭宏展醫生是 <<心靈診所 1 抑鬱症 >>及多本精神科書籍的作者,也是資深的精神科醫生,曾任公立醫院精神科主管。 詳細了解更多關於蕭醫生的資料,請按下面的三個圖示,或按本頁最頂右上方的三劃紅線。

焦慮症心理治療的鬆弛法2018-06-16T15:45:32+00:00

rTMS 社交焦慮症治療見證

2017-08-10T09:30:49+00:00

rTMS 治療幫助我克服社交焦慮症 自小我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媽媽對我在宗教及道德方面有嚴厲的標準及要求,因此令我在成長的路上身心背負起沈重的壓力及重擔!植根於我身上的社交焦慮症引發自中二那年,我因自己的過失而被同學欺凌,從此我對女性産生強烈恐懼感覺!成年後因而不能正常工作。多年來接受藥物治療,但效果都不太明顯,同時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導致自己身型暴脹, 體重大幅增加以及引起膽固醇過高等情況出現,此問題甚至令我的自我形象更為低落。   首先我描述自己遇到女性時所遭遇的情況,很多時候當我面對女性時,自己會非常介意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擔心女性對我自己有負面的看法,過程中會引起身體強烈反應(心跳,手震及害怕得面容扭曲) <焦慮的感覺是9/10分>,最終選擇立刻逃離現埸,以及往後減少甚至盡量避免出現有女性的埸合,但這種因逃避所帶來的行為在我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癱瘓了我的社交生活。我為此而感到相當咀喪和難受!同時感到自己的人生很灰暗及失去曙光。 在患病過程中我亦曾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但因自己的焦慮所引起的身體反應過份地強烈,所以我不能有效地把治療實踐於日常生活當中,自己的病情因此而沒有獲得改善。 最後經過蕭醫生的建議,我接受了他幫我做的13次rTMS治療後,當自己再一次踏足有女性出現的埸合時,所産生的焦慮感覺下降至3/10分,由於我對女性的焦慮感覺大幅減少,正因這緣故,早前因焦慮而引發的強烈身體反應沒有再出現,所以自己的情緒終於可以穩定下來。 接着當我再次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時,正正因為自己擁有了一份穩定的情緒去面對我所怕的環境,我才能夠理性地更正一些不合理的負面想法,從而成功駕馭自己的焦慮,最終克服了面對女性的困難。現在我終於可以擺脫困擾我十多年的煩惱,從而展開人生光輝的新一頁。 病人:胡先生親筆見證

rTMS 社交焦慮症治療見證2017-08-10T09:30:49+00:00

社交焦慮症有得醫

2017-03-21T10:32:07+00:00

社交焦慮症有得醫 醫生可以處方針對額葉的藥物如"血清素"或提供穿腦磁刺激 rtms 治療。rtms 治療過程並無痛楚,療效迅速。若情況嚴重或急於治療時,也不失為合適的選擇,治療每次需時約 30 至 40 分鐘,一般來說做 12次就完成一個療程。

社交焦慮症有得醫2017-03-21T10:32:0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