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Dr Siu

關於 Dr Siu

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歷任西區精神科門診部駐院醫生,青山醫院駐院醫生, 葵涌醫院駐院醫生,瑪麗醫院駐院醫生。著有: 心靈診所 1 抑鬱症, 自閉的天空Autistic Sky, 及躍出深淵: 抑鬱症的成因與治療 等書。

亞氏保加症與自閉症及ADHD的關連

2023-05-10T19:50:51+00:00

脾氣大、表達力混亂、社交能力弱 亞氏保加症與自閉症及ADHD的關連? 把握 3 歲識別自閉與 ADHD症狀 近年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有上升趨勢,當中以 #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及 Autism( #自閉症 )升幅最多。 #精神科蕭宏展醫生 指,近十年家長及公眾對兒童成長及學習障礙的認識較之前為多,當留意到幼兒表達能力、情緒控制有問題,會主動向相關醫療或教育機構求助;國際上DSM-5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其他社交障礙病症如 ASD( #亞氏保加症 )增列到自閉症光譜中,也是香港自閉症學童確診個案上升的因素。 自閉症與ADHD共病關係 事實上ADHD和自閉症是兩個不同的疾病,不過部份病徵特質相近,所以孩子可以同時確診,也因此自閉症光譜(包括亞氏保加症)及ADHD有共病關係。在香港,約50-75%自閉症光譜人士同時患有ADHD,12.5%的ADHD患者同時患有ASD。 把握歲識別自閉症與ADHD症狀 蕭醫生指自閉症最少3歲可確診,ADHD則在3歲前可識別症狀,至6歲普遍因為無法適應小學「坐定定」上課模式行為問題更明顯,容易發白日夢跟不上學習進度,又或衝動搶答老師提問需轉介至精神科醫生跟進。 如想繼續閱讀,請前往 MamiDaily 親子日常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midaily.hk/ https://bit.ly/3HZHvYt 

亞氏保加症與自閉症及ADHD的關連2023-05-10T19:50:51+00:00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

2023-03-21T22:50:38+00:00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 (健康動力網 專題報導 2012年03月號 撰文: 羅漪雯 醫生: 蕭宏展醫生 精神科專科) 現代人著重「計劃未來」,為將來多思想、作準備。未雨綢繆固然是好,但過度思考卻會使人憂心忡忡,嚴重者更可能因此患上經常焦慮症。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指出,經常焦慮症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可在情緒、精神、生理上影響患者。「經常焦慮症是一個情緒病,患者會出現緊張、擔心、害怕等情況。不過,病症除了損壞大腦管理情緒的中央部分外,也可能向外、向內擴展影響腦部其他區域,令思想、身體機能等運作受到擾亂。」 - 在情緒上,患者因為緊張和恐懼,特別是對未知的事情過分擔心,導致坐立不安、脾氣暴躁。此外,經常焦慮症也會減低患者的集中力和記憶力,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 - 在生理方面,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胸口悶痛、手震、流汗、頭昏眼花、嘔心、失眠等情況,部分患者甚至因心跳過快過重,誤以為自己患有心臟病。 全文請參閱: http://www.healthaction.com.hk/html/node/515

駕馭焦慮症, 無憂一身輕2023-03-21T22:50:38+00:00

肥胖症的治療方法

2023-02-10T16:11:36+00:00

肥胖症的治療方法 什麼是肥胖症 1.正常身體質量指數(BMI)為18.5至22.9。23至24.9屬於過重,25至35則屬初級或中級肥胖,35至40為嚴重肥胖,45以上則是病態肥胖。 2.身體質量指數的計算方法如下: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香港的肥胖症流行率 根據衛生署 2014-2015 的報告,本港肥胖人口佔整體人口29.9% (男性36%;女性24.4%) 而嚴重肥胖人口佔整體人口的5.3%。 肥胖症提高以下疾病的風險: 1.高血壓、高血脂、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2.二型糖尿病 3.脂肪肝、膽囊疾病 4.慢性腎衰竭 5.痛風症 6.退化性膝關節炎 肥胖的原因: 1.熱量(卡路里)吸數過多

肥胖症的治療方法2023-02-10T16:11:36+00:00

抑鬱症會不會影響性功能?

2021-01-09T17:32:17+00:00

抑鬱症會不會影響性功能? 抑鬱症對性功能的確有負面的影響,以原因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患上抑鬱症的病者,很多對身邊的事情失去興趣,其中包括性慾的下降 第一線治療抑鬱症的藥物,有一種簡稱血清素,服用血清素可能令性慾下降,也會令男患者達到高潮的時間拉長。 治療方法: 針對第一類因抑鬱症直接引至性慾下降,最重要的幫助是治療好抑鬱症,性慾就會回來; 第二類因血清素引至性慾下降,或高潮障礙,可以考慮轉藥,因為也有很多抗鬱藥不會影響性功能。但如果病者對血清素的功效極有信心,不想轉藥,可以考慮藥物假期 ,就是在親密的那一天,甚至前一天停藥,那一天血清素在身體內的藥量下跌,就減少了對性興趣和高潮困難的副作用了。 撰文者: 蕭宏展醫生,蕭醫生是 <<心靈診所 1 抑鬱症 >>及多本精神科書籍的作者,也是資深的精神科醫生,曾任公立醫院精神科主管。 詳細了解更多關於蕭醫生的資料,請按下面的三個圖示,或按本頁最頂右上方的三劃紅線。

抑鬱症會不會影響性功能?2021-01-09T17:32:17+00:00

長期抗疫衍生焦慮情緒

2020-09-09T16:22:38+00:00

長期抗疫 衍生焦慮情緒 積極應對 跨越世紀疫情 (頭條日報 2020年9月11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半年,香港人早已出現抗疫疲勞,甚至飽受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對自身及防疫均帶來負面影響。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近半年因應疫情而求助的個案有所增加,主要與持續出現焦慮與抑鬱徵狀有關,若然沒有適當治療,恐會演變成焦慮症或創傷後遺症等情緒疾病,呼籲患者盡早求醫,避免病情惡化。 雖然近日疫情稍有緩和跡象,但是長期抗疫早已令不少香港人身心俱疲,在家工作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更是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精神科專科蕭宏展醫生指出,人需要正常的社交生活,透過人與人接觸調整心情及排解壓力,無奈近月因疫情關係而需要減少外出,難免對情緒有所影響。 在家抗疫 孤單情緒浮現 蕭醫生引述美國的研究指出,當人長期處於孤單或被孤立的狀態,容易衍生負面情緒,並會造成吸煙及酗酒等不良習慣,英年早逝的比率亦會較高。他說︰「當人被寂寞困擾,會誘發失眠及集中力下降等病徵,長遠甚至會併發焦慮及抑鬱症狀,影響內分泌及心肺功能。」 另一個在疫情期間困擾香港人的,就是源源不絕的抗疫資訊,孰真孰假,難以辨證。蕭醫生認為,面對大量轉發新聞,必須加以查證,盡量遠離非官方或非正式的新聞渠道,一旦誤信虛假資訊,只會加重心理負擔及負面情緒,甚至會產生類似創傷後遺症的焦慮徵狀,腦海中不停浮現疫情的畫面,令人對疫情產生更大恐懼。 抗疫疲勞 身心情緒受創 事實上,有外國研究就引證,疫情令人產生無法抵禦的焦慮感,深深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蕭醫生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爆發,意大利約有3成人在過去半年出現焦慮、睡眠不足、怠倦及體重下降等徵狀,並持續2星期以上,當中甚至有3%人會惡化成創傷後遺症,對疫情抱有過度驚恐及逃避的心態,故此患者應在病情未惡化前盡早求診。 根據過去半年臨床經驗,蕭醫生表示,與疫情有關的情緒困擾個案確實有所增加︰「他們未必是百分百符合焦慮症或創傷後遺症的診斷標準,但至少會有2至3個相關病徵,生活受到若干程度困擾,如果不及早介入,就會演變成情緒病,治療就更見困難。」 藥物治療 調節腦內分泌 針對這些求助個案,醫生會透過藥物及心理治療,緩解患者的焦慮及抑鬱症狀。蕭醫生說,血清素調節劑有助改善情緒系統,使腦細胞恢復化學平衡,令情緒回復正常。心理治療則能解開患者的心結,讓患者正視及面對焦慮背後的原因,從而減低心理負擔。 除了傳統的藥物與心理治療組合,蕭醫生指情緒病患者亦可接受「穿顱滋刺激法」(rTMS)改善病情。他介紹說,透過儀器發出磁力刺激腦中特定的小區域,磁場可以透過頭骨,在腦前額引發小量電流,刺激區域內的腦細胞,從而調節腦內神經物質的活動,令病人情緒回復正常。他補充,這種療法經證實有效治療抑鬱症及焦慮症,副作用較少,屬於相對安全的無創治療。 適量運動

長期抗疫衍生焦慮情緒2020-09-09T16:22:38+00:00

雙重疫情陰霾下的港人心態

2020-03-28T22:57:16+00:00

雙重疫情陰霾下的港人心態 抑鬱症的比率上升至 9.1% 2019 和 2020 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惡劣的兩年。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一項精神健康調查,2019 年 6 月至 7 月港人疑似抑鬱症的比率從 2014 年的 5.3%上升至 9.1%。根據另一份權威醫學期刋「剌針」Lancet, 香港患創傷後遺症的比率,從 2009 年至 2019 年期間,增加 590,000 至 190 萬。無怪乎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稱,這是流行病學中的「精神健康因嚴重社會事故的疫症」。 禍不單行,緊接著社會事件的創傷,新型冠狀肺炎在 16 年後又再登陸香港,雖然病毒的結構與 2003

雙重疫情陰霾下的港人心態2020-03-28T22:57:16+00:00

腦磁激治療強迫症

2020-03-28T22:55:20+00:00

腦磁激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的患者,出門前經常反覆檢查家中角落,臨睡前也不斷檢查門有沒有鎖好,水喉有沒有關了,也有常感到身體和身邊的東西污穢,不斷洗手,每天用很長時間用梘液,甚至酒精清潔銀包、硬幣、衣服等等。這種強迫行為對家庭生活、工作與學習都可能產生極大破壞。精神科專科醫生蕭宏展指出,香港約有1%人患有強迫症,臨牀所見遺傳因素外,多與後天壓力有關。 蕭宏展醫生曾治療過一位50多歲的男士,他於每晚11時起,便不由自主地開始檢查,由家居大門開始逐一詳細檢查,繼而到大廳及睡房、檢查燈泡及將門窗用力關上,還進入廚房檢查雪櫃、鋅盆及水龍頭,以確保有沒有滴水,不停用力扭動水龍頭時,更會自說自話「實啦、實啦」,他用力程度更讓太太第二朝早上,無法扭開水龍頭。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主要以強迫的思維和行為來控制自己的大腦,主要是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導致腦部過濾信息的機制出了問題。蕭醫生表示,治療上,會先採取「接觸與反應抑制法」,鼓勵患者逐步面對可引起強迫思維的情境,例如怕髒必須反覆洗手的患者,則讓他嘗試觸摸不潔的地方,但不讓他立刻洗手,令強迫症狀逐步緩解直至消退。一般有六成患者可通過此治療而治愈。如有需要,配合血清素治療亦相當有效。 若然較為嚴重患者,則可以嘗試腦磁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治療方案,屬於非侵入性療法,透過高頻或低頻磁力,以刺激腦部,激活神經細胞,整個過程大約35分鐘,一般患者大約進行3至4次療程,已逐步有改善。若然在行為與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約有七成人可經過TMS治療而康復,成效顯著。 歡迎你聯絡專家醫生: 蕭宏展醫生 談談 (診所電話:   2332 0208)。 蕭宏展醫生是 <<自閉的天空>>及多本精神科書籍的作者,也是資深的精神科醫生,曾任公立醫院精神科主管。 詳細了解更多關於蕭醫生的資料,請按下面的三個圖示,或按本頁最頂右上方的三劃紅線。

腦磁激治療強迫症2020-03-28T22:55:20+00:00

思覺失調症新藥物治療

2020-03-28T22:56:19+00:00

醫治思覺失調的新藥 1.第一代藥物 A) 當 1952 年第一種抗精神藥物氯丙嗪面世,思覺失調的治療得到很大的突破。 B) 但第一代抗精神藥對負性病徵 (例如抗拒社交)沒有療效,而且副作用多。常見的副作用有肌肉僵硬,行動遲緩,手震,坐立不安,嗜睡,便秘,口乾等。病情不穏定需要高劑量薬物的病人,用「呆若木雞」形容他們也不為過。 2. 第二代藥物 A) 大概在上世紀 80 年代中期,第二代抗精神藥開始面世。與第一代抗精神藥比較,第二代抗精神藥有治療負性病徵的功效,令病者對工作社交重拾動力,因此對思覺失調病人的康復、重新融入社會的幫助較大。而且第二代抗精神藥的副作用比第一代少很多,服用比較高劑量的病人也不會呆若木雞了。 B) 不過,新藥並非完全無副作用,它們可能令病者肥胖,也會增加糖尿病和血壓高的風險。幸好有兩種新藥,思樂優和阿文呱唑沒有上述的副作用。以下的表列出新藥的名稱和副作用比較: 名稱 體重增加風險 糖尿風險 增加血脂風險

思覺失調症新藥物治療2020-03-28T22:56:19+00:00

腦磁激治療強迫症

2020-03-29T12:24:07+00:00

腦磁激治療強迫症 病徵分為兩大類 強迫症的患者,根據病徵區分為兩大類﹕「檢查型」和「清潔型」。 「檢查型」的患者由於心中疑慮和缺乏安全感,在睡前或出門前都要重覆檢查家裹的燈和電器。有一位50多歲的男「檢查型」患者,他於每晚11時起,便不由自主地開始檢查,由家居大門開始逐一詳細檢查,繼而到大廳及睡房、檢查燈泡及將門窗用力關上,還進入廚房檢查雪櫃、鋅盆及水龍頭,以確保有沒有滴水,不停用力扭動水龍頭時,更會自說自話「實啦、實啦」,他用力程度更讓太太第二朝早上,無法扭開水龍頭。 「清潔型」患者,經常洗手和逃避接觸在他們心目中不清潔的人或地點(例如餐廳),有患者不敢乘搭地鐵的某一路線,因為他知道有一個污糟的人經常乘搭這路線。以上兩類患者的強迫行為,對家庭生活、工作與學習都可能產生極大破壞。 引致強迫症的病因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導致腦部過濾信息的機制出了問題。以致引發不斷重覆思想,透過不斷檢查,不斷清潔去減低疑慮。 強迫症的治療 治療上,會先採取「接觸與反應抑制法」,鼓勵患者逐步面對可引起強迫思維的情境,例如怕髒必須反覆洗手的患者,則讓他嘗試觸摸不潔的地方,但不讓他立刻洗手,令強迫症狀逐步緩解直至消退。一般有六成患者可通過此治療而治癒。如有需要,配合血清素治療亦相當有效。 若然較為嚴重患者,則可以嘗試腦磁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治療方案,屬於非侵入性療法,透過高頻或低頻磁力,以刺激腦部,激活神經細胞,整個過程大約 35 分鐘,一般患者大約進行 3 至 4 次療程,已逐步有改善。若然在行為與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約有七成人可經過 TMS 治療而康復,成效顯著。

腦磁激治療強迫症2020-03-29T12:24:07+00:00

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

2019-01-31T17:04:17+00:00

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 自閉症的遺傳性極高 「我是一個自閉兒童的家長,家中其他子女都沒有自閉症。但我參與的自閉症人士及家長互助會中,有一對樣貌一樣的孿生自閉症姊妹,也有一對自閉症的兄妹。這種情況是否巧合,還是與遺傳有關呢?」 早期研究自閉症的學者,如先前提及的肯納醫生,大多忽略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而將矛頭指向後天和環境的因素。七十年代以後,愈來愈多研究指出,自閉症的遺傳性極高,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成員和孿生子女的發病率上。 數據顯示與遺傳有關係 首先,如果家中有一名兒女有自閉症,其他兒女的發病率約為百分之五。這個比率雖然不高,但比起自閉症在普遍人口中的發病率(每一萬名兒童中大約有五位自閉症患者),則高出一百倍。更令專家們注意的是,在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所進行的幾個孿生子研究,他們發覺樣貌相同的孿生子中(即一卵性雙胞胎),如果有一位有自閉症,另一位也患有的機會是百分之七十至九十。以上的數據都明顯地指出,自閉症與遺傳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卵雙胞胎中的兄弟或姊妹,是擁有一模一樣的遺傳基因的。或許有人會駁斥説,孿生胎兒在生産過程中,會比其他胎兒容易受傷害而引致腦部受損,這才引致孿生自閉症的發病率偏高的原因。 自閉症胎兒有多些毛病 在這裏我需要補充一下,孿生子研究中也有比較一卵性雙胞胎(面貌相同)與非一卵性雙胞胎(面貌不相同)的分別。如果自閉症是由於孿生胎兒在後天生産過程所遇到的問題,這兩種雙胞胎的病率應該分別不大。但學者們卻發覺後者的發病率遠遠低於前者。其次,近期很多研究都發現,自閉症胎兒在懷孕和生產過程中的確比普通胎兒有多些毛病,但這些毛病多數是輕微,而那些妊娠和生産問題大多是因為胎兒先天不足所導致。所以,如果認為生産過程可能對胎兒産生傷害而引致自閉症,是有點倒果為因了。 自閉症的遺傳基因有三至十個 在預備撰寫本書時,我有機會涉獵從七十年代到今天很多自閉症遺傳學的資料。我發覺在八十年代,仍然有人在辯論自閉症的病因是先天抑或後天,很多外國出版給家長的有關書籍都很含糊地略過自閉症遺傳學這個課題,也未能給予家長們確實的數據,讓他們比較周詳考慮未來的家庭計劃。 進入九十年代,自閉症遺傳學的新發現實在令人鼓舞,好些學者估計,引致自閉症的遺傳基因大約有三個,或者二至十個,這個推論在幾年前可能被認為是異端邪説,現在卻有相當多的研究支持。雖然他們的研究仍困難重重,但能夠有今天的成果,可以使我們更樂觀地等待自閉症遺傳學在明天新的進程和貢獻。 歡迎你聯絡自閉症專家醫生: 蕭宏展醫生 談談 (診所電話:   2332 0208)。 蕭宏展醫生是 << 自閉的天空/

自閉症與遺傳的關係2019-01-31T17:04:17+00:00